首页 >> 百科

一座城的双拥基因与时代答卷_

  • 百科
  • 2025-08-04 17:33:49
  • 点击次数:9

从“七连冠”看滁州——

一座城的座城双拥基因与时代答卷

全媒体记者喻 松 通讯员李王昊 实习生李 琛

不久前,全国双拥模范城(县)命名大会在北京召开,双代答“双拥”之花在秀美滁州再次绽放:滁州市喜获全国双拥模范城“七连冠”,拥基因下辖的座城明光市更成为安徽省唯一入选的县级市。滁州,双代答这座浸润着红色基因的拥基因城市,再次用实打实的座城成绩诠释了“军爱民、民拥军”的双代答深刻内涵。从三界训练基地的拥基因硝烟演训场到小岗村的改革热土,从军供保障的座城热火朝天到军属入学的绿色通道,滁州大力弘扬“改革创新、双代答敢为人先”的拥基因小岗精神,在皖东大地上书写着新时代军政军民团结的座城动人篇章。

机制为基:把双拥工作刻进城市基因

清晨的双代答滁州军供保障中心,标准化厨房里蒸气缭绕,拥基因工作人员正为驻训部队备餐。投资2000余万元新建的军供保障综合楼及自动化配餐设备,只是滁州双拥工作标准化、规范化、信息化建设的一个缩影。

双拥工作,贵在顶层设计,重在责任担当。“我们把双拥工作当作‘一把手’工程,从顶层设计筑牢军地同心的根基。”滁州市双拥办主任高松介绍,市委书记挂帅双拥工作领导小组,市长任第一副组长,市领导与驻军建立“一对一”联系制度,每年党委议军会、双拥工作会雷打不动,70余项部队难题在“大事大抓、特事特处”的机制下迎刃而解。

作为驻军大市、兵员大市、优抚安置大市,服务国防的责任十分重大。在滁州,双拥工作从来不是“单兵作战”。市、县两级双拥办与支训(支前)办实体化运行,8个县(市、区)、所有机关单位和“两新”组织都设有双拥联络员,基层退役军人服务站遍布城乡。这种“横到边、纵到底”的工作网络,让部队需求能在第一时间传达到地方,地方举措能精准对接军事需求。就像今年夏天某训练基地在战士训练时容易引起火灾问题,从任务部署到火灾隐患消除,仅用了3天,背后正是“需求提报—精准处理—过程管理”机制的高效运转。

备战为要:把战场需求当作头等大事

“2小时完成400份热食保障!”这是滁州军供保障中心与南京军供站跨省联动演练的成绩单。在滁州,服务练兵备战从来不是口号——投入8.7亿元修建战备公路,免费划拨209亩土地建设部队运输专线,350万元财政补偿清理军事禁区,一系列“硬核”举措为部队实战化训练扫清障碍。

急部队之所需,解部队之所盼。三界训练基地是全军闻名的演训场,每逢驻训旺季,周边住户的“保密防线”至关重要。 滁州创新建立“区域拥军支训协调机制”,组织专人逐户摸排甄别,军地联手筑牢军事秘密安全屏障。“部队演训到哪里,保障就跟进到哪里。”支前办工作人员说,疫情期间他们为5万余名官兵提供免费核酸检测,军供站累计供应热食72万余份,3条“公交拥军专线”风雨无阻,把偏远地区官兵安全送达演训场。

“城连共建固边防”活动中,滁州与满洲里某边海防连队跨越千里结对。220万元专项资金注入连队基础设施建设,让戍边官兵感受到来自滁州的温暖。这种“跨域拥军”模式,正是滁州服务备战打仗的生动延伸。

尊崇为本:让军人成为全社会尊崇的职业

“孩子顺利进了实验小学!”驻滁部队军官张某拿着入学通知书,难掩激动。在滁州,军人子女“不分学区、自由择校”的政策已坚持多年,2021年以来,582名军娃走进最优质的校园。不仅如此,117名军转干部全部安置公务员岗位,579名退役士兵进入全额事业编或优质国企。

在滁州,“尊崇”二字看得见、摸得着。现役军人父母手持军属证免费乘坐公交,退役军人凭优待证游览景区畅通无阻,市县两级财政每年补贴300余万元,让这些“荣誉福利”落地生根。更令人动容的是,1000万元退役军人关爱基金与“亭满意”崇军关爱基金,像一双温暖的手,托举起困难军属的生活希望。170余万元社会捐款、120万元支部帮扶金,让“爱心送进光荣门”活动走进千家万户。

随军家属王女士的经历颇具代表性:从部队大院到地方岗位,她通过专项招聘入职事业单位,丈夫服役安心,全家扎根舒心。近年来,滁州已安排75名随军家属就业,发放未就业补助311.4万元,4名家属通过事业编专岗招聘圆梦,“拥军贷”“军誉贷”等金融产品更是为军人军属创业注入2.47亿元活水。

同心为魂:军民共绘鱼水情深画卷

“解放军来了!”这句话,滁河两岸的群众再熟悉不过。每当洪水肆虐的关键时刻,驻军官兵总是星夜驰援,与人民群众生死与共、安危同担。近年来,驻滁部队累计出动官兵1.4万人次、车辆9000余台次,参加抗洪抢险、森林灭火、除冰扫雪、疫情防控、武装巡逻等任务,安全转移受困群众1.7万余人,全力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。

军地同心的故事,从来都是双向奔赴的温暖。驻滁官兵们倾力支援地方建设,累计捐款260万元援建学校。常态开展无偿献血活动,献血量达120万毫升。亲手栽下800多亩“双拥林”“八一林”,染绿座座荒山。投入1000余万元帮扶19个脱贫村,演训部队10%的伙食费采购乡村振兴农产品,“军民共建”让小岗村的葡萄、明光的甜桃搭上“军营直通车”。军地互学活动中,党政干部走进军营体验摸爬滚打,官兵们参观园区感受发展速度,这种“双向浸润”让军政军民团结的根基愈发牢固。

漫步滁州街头,双拥主题公园的强军标语与“双拥街”的红灯笼相映成趣,11个红色展馆诉说着军民故事,443所中小学的“兵校长”正在讲述国防课。“最美拥军人物”“最美军嫂”评选活动现场,一个个朴实故事让观众热泪盈眶;书画摄影展上,“军民鱼水情”的画卷徐徐展开。从延安双拥运动80周年纪念活动到“旗帜引领 同心筑梦”双拥杯赛事,这座城市用最鲜活的方式,让“爱国拥军、爱民奉献”融入血脉。

“七连冠”不是终点,而是新的起点。在滁州,军政军民团结的故事仍在续写——就像那张被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收藏的“皖滁0001号”结对卡,它见证的不仅是一座城市的双拥荣光,更是新时代军民同心向复兴的铿锵步伐。

本文由作文网百科栏目发布,感谢您对作文网的认可,以及对我们原创作品以及文章的青睐,非常欢迎各位朋友分享到个人站长或者朋友圈,但转载请说明文章出处“一座城的双拥基因与时代答卷_